我國是很早應用鋼結構的地方,但是歷史的原因致使現代建筑鋼結構的應用及發展與發達地方相比,已有相當大的差距,差距在于建筑鋼結構。
鋼結構是由生鐵結構逐步發展起來的,中國是用鐵制造承重結構的地方。遠在秦始皇時代(公元前二百多年),就有了用鐵建造的橋墩。以后在深山峽谷上建造鐵鏈懸橋如四川大渡河橋,我國古代還建造了許多紀念性建筑,如山東濟寧市的鐵塔寺鐵塔,鎮江的甘露寺鐵塔等,這些表明我國古代建筑和冶金技術方面的高度水平。中國古代在金屬結構方面雖有優良的成就,但由于受到內部的束縛和外部的侵略,相當一段時間內發展較為緩慢。即使這樣,我國工程師和工人仍有不少優良設計和創造,
如1927年建成的沈陽黃姑屯機車廠鋼結構廠房;
1928~1931年建成的廣州中心紀念堂圓屋頂;
1934~1937年建成的杭州錢塘江大橋等。
19世紀后半期開始發展起來的結構力學理論、扎制鋼材的普及使“鐵結構設計”發展成了“鋼結構設計”。
20世紀50年代后,鋼結構的設計、制造、安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,建成了大量鋼結構工程,有些在規模上和技術上已達到世界水平。如采用大跨度網架結構的首都體育館(平面為矩形)、上海體育館(平面為圓形) 、深圳體育館,大跨度三角拱形式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陳列館,懸索結構的北京工人體育館、浙江體育館,高聳結構中的200m高廣州廣播電視塔、210m高上海廣播電視塔、194m高南京跨江線路塔、325m高北京氣象桅桿等,板殼結構中有效容積達54000m3的濕式儲氣柜等。
近期,隨著鋼結構設計理論、制造、安裝等方面技術的迅猛發展,各地建成了大量的高層鋼結構建筑、輕鋼結構、高聳結構、市政設施等。如:位于上海浦東、420.5m高、88層、總建筑面積達28.7萬m2的 金貿大廈 ; 總建筑面積達20萬m2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;主體建筑東西跨度288.4m、南北跨度274.7m、建筑高度70.6m、可容納8萬名觀眾的上海體育場;336m高、建于哈爾濱的黑龍江廣播電視塔以及橫跨黃浦江的南浦大橋、楊浦大橋等等。
96年我國鋼產量已開始超億噸,居世界榜首,為鋼結構發展奠定物質基礎,對鋼材的使用已由“節約使用”變為“合理用鋼”、“加大建筑用鋼”。
97年新發布的《中國建筑技術政策》中強調要發展建筑鋼結構,我國相關部門也多次發布文件,要求擴大鋼結構住宅的市場占有率。
當今我國建筑業中發展快的就是鋼結構,缺的人才也是鋼結構專業,發展鋼結構以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,已成為建筑業發展的重要任務。